iT邦幫忙

第 12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25
1

很快的,鐵人賽來到最後一週,預計要分享的題目也都寫在這邊了:”歐洲碼農的新手村任務“專欄介紹

第一篇(現在這篇),會談論若是想要具備講國際研討會,或是在國際授課的經驗,可以在事前做哪些準備。第二篇:投稿篇,則是會撰寫怎麼投稿研討會。第三篇,談演講之前可以怎麼準備,活動當天,從家門出發後陸續到活動結束要注意的事情。

經驗

之前在哪裡演講過社群、研討會跟教育訓練?

演講經驗:
大部分是跟資料科學以及微軟Azure裡面的AI應用有關。過去4年,除了在台灣的社群演講之外,也曾經到香港、韓國、紐西蘭、印度、葡萄牙、德國、波蘭跟美國演講、授課,大概也陸續講了25場左右的活動。其中有些大型研討會像是:

國家 活動
印度 Data Platform Summit
德國 Berlin Expert Days, Global DevOps Bootcamp, Global AI Bootcamp
波蘭 4Developers
美國 Microsoft MVP Summit
紐西蘭 五天微軟證照課程
台灣 資策會直播課程、中研院合作課程

聽眾的族群大概落在:
使用Python跟R的開發人員居多。有些場合是學生、初心者,有些場合則是講求更實務上的開發,需要讓聽眾的技能提升到可以考相關證照。也還有一些場次是面對比較多元的聽眾,從公司決策者、開發人員等等齊聚在一起的研討會場合。小則大約30人左右的聽眾,比較大型的活動聽眾參加人數則是超過1000人次,而每一軌的人次就落在200-300人左右。

可以從在不同地方的演講學到什麼?

小型技術社群活動,大部分的時間會遇到很多的新手,他們可能不太知道怎麼開始問問題,也可能才第一次參加社群活動。在互動的過程其實練習了很多怎麽提問別人,讓對方發現自己的盲點在哪裡的技巧。

遇到少數有經驗的開發者,大家會開始討論在使用上的情境,哪些地方可能遇到瓶頸,這些聽眾當中也有人會很願意發問跟互動。另外也有一群則可能已經是非常有開發經驗,不一定是這個主題的開發者,但是很開放學習新的事物。這樣的群體則是常常會給予活動的反饋,包含活動可以怎麼改善,哪些地方好跟不好,常常也是社群組織者最常學習的對象。我會說技術社群活動,也是這幾種場合當中,黏著度最高的群體,也會是搬到新的國家、城市,最快接地氣的活動方式。

接下來是技術研討會,技術研討會雖然大家都統稱conference。但是實際去看活動內容,還是可以細分成技術導向的技術研討會跟技術商務導向的技術研討會。這兩個活動的面相,相同的是都會舉辦在大型的會議中心,搭配舒適的座椅,還有很多個大型的會議中心供大家選擇不同的主題講座參加。

在技術導向的技術研討會當中,最常出現的主題,大概就會是library最新的更新、實務上最常踩到的坑、還有技術live demo。最有趣的大概就是講者休息室(Speaker room),專門給講者們休息、準備演講的地方,在這邊也是很常會遇到所謂被大家稱作"大神"的開發人員,在講者休息室走來走去的時候,最常心裡冒出的一句話就是"我都看你的部落格長大的!!"的迷妹狀態。至於要不要說出來就是看你跟大神的交情了。

在商務導向的技術研討會當中,最常出現的主題就是Use Case, Case Study, Use Case如此的循環。商務導向的研討會當中,身為講者就必須要多準備一些名片在身上,常常會有一些公司的決策者在聽完演講之後來交換名片。這樣的場合會需要準備多一點關於使用某技術的導入價格、時間、策略等等的資訊。有時候也可以因此得到顧問、教育訓練等等的合作機會。太hardcore的資訊內容可能不會出現在商務導向的技術研討會當中,但是是可以透過這樣的場合,把技術應用的情境增加商務的眼光去看問題。這會讓技術開發者在做產品的時候,也跟市場有更多的連結。

而帶一整個班的教育訓練,跟前面不同的是,前面的演講可能都在一小時之內。一整天的教育訓練,甚至是一週的教育訓練,是非常挑戰講師的各種能力的。例如跟學生的相處、學生學習狀況、教材的動態調整、以及一整天下來的每個時間管控跟大量的範例準備。

如何練習變成講者

可以在哪邊練習?

很多人會把上台分享的門檻設定的很高。但是,沒有第一個舞台,也不會有第二個第三個機會,與其把自己一開始就放在要成為職業講師的標準,不如先想想一開始可以從哪裡開始,搞不好講了四五場就覺得還是不要繼續講好了,你就會發現當初花了太多時間在猶豫以及卡住心魔。

分享其實就在生活之中,小至跟同事分享哪間飲料店買一送一、今天發生了什麼新聞,有些新聞的來龍去脈很長,不知不覺要討論還要一直去翻其他報導。大至最近看了什麼書跟美劇、韓劇,除了跟姊妹分享,還要不定期跟爸媽討論他們最近在看的是哪一齣。

做技術分享也是如此,或是其他專業也是如此。一開始其實都只是,覺得這件事情有趣、或是很好用、想跟身邊的人分享。如果是開發人員,工作上借用前人智慧的機會還真不少,像是stackoverflow, github都是前人的經驗跟心血。而在你自己的開發經驗當中,一定也有事情是可以分享給別人的。

舉例來說,某些社群會開設新手友善的活動,從開發者工具安裝開始教起,不同環境也有不同環境會採的雷。所以大家還會擔心自己沒有內容可以分享嗎?

如果把這些按照難易度分類的話,大概是長這樣:

項目 難度 人數 時間
聊偶像劇 1./10. 姊妹群 看劇情精彩度
讀書會 2./10. 10-20人 幾個人一起看一個章節,一個人30分鐘左右
meetup分享 3./10. 30人 30-60分鐘
研討會分享 5./10. 100人+ 30-60分鐘
工作坊 6./10. 30-50人 1-3小時,也有3-6小時之間的
教育訓練 8./10. 30-50人 10小時至40小時,假設有不同階段可能又另外談

準備方向

讀書會:專注於內容摘要
因此會推薦從三五好友自己開的讀書會開始,從一起看一本書,分享讀書心得開始。讀書心得的方式不需要自己想重新內容,只需要把章節內的內容摘要,加上個人經驗的連結,如果有需要可以再加上這本書或是這個章節的背景知識就可以。在準備上也比較輕量、沒有負擔。

社群聚會:專注於與人群互動
接下來會是社群聚會,這部分可以從參加社群活動開始,觀察群眾與講者之間的互動。有些社群的講者跟參與者是很熟悉的,或是該社群的相處環境是很自在的。參加幾次之後,也可以從義工開始協助,向主辦的社群負責人請問社群的議程可以怎麼加入,或是你對社群有什麼想法。經過幾次的參與之後,當自己在準備該社群演講的時候,跟參加者互動也會相對比較自在。

研討會:專注於更大舞台的表現、演講節奏掌握
研討會的話,大部分都需要寫CFP(call for paper, 演討會投稿),經過主辦單位選擇之後才有機會出現在台上。這部分會需要練習的部分,就不只有前面提到的內容準備以及跟參加者互動。研討會通常會是在相對正式的場合,台下的觀眾也比較多一些,也因此台風會需要更穩健,對時間的掌控可能也要更精準。假設是技術的研討會,講者可能也要花一些時間準備技術demo,基於種種細節,所以這部分我把這項的難度放在比meetup難度要高2顆星。

工作坊:專注於學生的成長
接下來是工作坊(workshop),工作坊的對象其實也很廣泛。小至hackathon中間的一個手把手教學,大至一個主題的一整天教學。通常工作坊跟研討會不同的是,研討會其實也很看講師本身的風采,而工作坊的方式其實是讓參加者為活動的重心,期待他們可以在這個工作坊當中學習到一些內容,可以在活動結束後參加者自己有實質產出的。難度我把它放在比meetup難度要高3顆星。

教育訓練:維持學生學習動機、隨時可調整課程內容
這個表格的最後一項是教育訓練,這時候的講者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功力,才能夠將一個主題的內容整理成好幾天的課程。這時候你可能必須要有的能力會是:組織知識、透過與學生的互動觀察學習動機跟熱情是否隨時間過去減少、這一份教材對於能力好的學生,他們可以學到什麼,如果是程度比較差的同學他們可以從哪邊開始學起。如果程度相差太多的同學一起在班上,內容可以怎麼調整。

基本上這大概是這幾個場合,再細分下來的練習項目。假設是英文呈現的話,大概每一項難度我把它再加上兩顆星。比如用第一外語英文做教育訓練,我把它放在10./10.。然後全部重新跑一輪,或是根據自己的能力就直接跳過其中幾項。第二外語的話就是原本的再加5顆星,假如有一天有用德文分享技術內容的時候,再來跟大家報告。

總結

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了幾個可以練功的地方,明天再來繼續討論,可以怎麼投稿去研討會拿到講者休息室的badge(通行證)吧!

歡迎大家訂閱專欄,點這裡可以看歐洲碼農的新手村任務30篇文章列表
對於這個主題如果有更多的想法,
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
也歡迎在這個google問卷提問:https://forms.gle/aZPXa3ipTdi8HaLY8
或是拜訪不定期更新的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ymiachang.tw

我們明天見:)


上一篇
24/歐洲碼農的讀者問答區
下一篇
26/一起成為國際研討會講師!!!(投稿篇)
系列文
歐洲碼農的新手村任務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